鬧元宵 各地民俗活動說分明
文/本刊編輯部
元宵節是春節最後一天,也是月圓之夜,象徵著春天來臨。每到這天晚上,除了家家戶戶吃湯圓、小朋友提燈籠遊街、大家赴鬧區賞花燈及參加猜燈謎活動外,臺灣地區還有幾項特殊的大型活動,即「北天燈、南蜂炮、東寒壇、西乞龜、中火旁龍、外擺暝」,每每吸引萬人前往觀賞,城開不夜,熱鬧非凡。
所謂北天燈,即新北市「平溪天燈」,南蜂炮即臺南市「鹽水蜂炮」,東寒壇即「臺東炮炸寒單爺」、西乞龜即「澎湖乞龜」、中火旁龍即「苗栗火旁龍」、外擺暝即「馬祖外擺暝」。
平溪天燈
平溪天燈節被全球最大旅遊網站TripAdvisor票選為「最值得推薦國際旅客的文化活動」,平日平溪火車站附近的平溪老街便有商店販售天燈,遊客購買後,於天燈上寫下祝福心語,即可在車站附近空曠地點引燃燈芯施放。
每到元宵節,平溪、十分、菁桐三地會舉行大規模的集中放天燈活動,各地點一晚上集中施放十次、八次,每當成百的天燈同時施放,整片夜空被冉冉上升的、紅黃色天燈佔滿,非常華麗浪漫。
平溪位於臺北盆地外圍山區,清道光年間已是富足的村落,但因山區交通不便,官府鞭長莫及。村民為避山賊,便於冬至收成後,攜家帶眷出村避險,直到次年元宵節才派專人回村察看,待專人確定村落安全,便釋放天燈報平安,村人才陸續返回,由此演變成今日的平溪天燈節。
天燈有單色、雙色、四色、八色等等,各有不同祈福意義,也有再生紙製作的環保天燈,可以在天空全部燒掉,比較環保。
鹽水蜂炮
鹽水蜂炮被列入世界十大慶典,也被稱為最瘋狂刺激的民俗慶典,例由鹽水武廟主辦。所謂蜂炮,是從大型「炮城」射出的許多沖天炮,點燃時有如眾多火龍,咻咻而出,璀璨亮麗,千變萬化,十分震撼,蔚為奇觀。
鹽水蜂炮起源於清光緒年間,當地霍亂疫情嚴重,死者上千,居民祈求關聖帝君(今之武廟)解救,透過關聖帝君指示,於元宵夜請出周倉將軍為前導,帝君神轎殿後,眾善信隨神轎沿街巷燃放鞭炮和煙火,遶境至天明,疫情就此驅除,後代子孫於是每年沿襲往例,迎請關聖帝君於元宵夜出巡,當年的燃放鞭炮後來蛻變為「蜂炮」活動。
民國八十九年起,鹽水蜂炮成為大型活動,配合歷史和觀光,重建古代街道,之後,臺南縣政府將鹽水區的三福路設成古炮街,每年正月十四、十五日白天,由武廟的關聖帝君為首,帶領境內各宮廟神明,遶行鹽水各地,賜福消災,鹽水居民會準備約兩百座炮城,於夜間施放,招待上萬觀光客。
當神轎遶境抵達家戶門前,居民會推出自家的炮城,在神明前焚金祝禱,再引燃炮城的蜂炮,供遶境神明點收。由於蜂炮具有危險性,因此參觀者須依主辦單位規定著裝,以確保安全。
臺東炮炸寒單爺
臺東炮炸寒單爺活動於每年元宵夜舉行,由敲銅鑼者前導,四位轎伕抬著竹椅武轎,武轎上方安置寒單爺神像,前方站著一位真人扮演的「肉身寒單爺」,在大街小巷巡行,沿路接受信眾及商家點燃鞭炮,朝肉身寒單爺身上轟炸。
寒單爺就是商朝的武將趙公明,他於周武王伐紂時陣亡,後成為中路財神,或稱武財神,有關炮炸寒單爺的緣由有數種說法,其中之一是寒單爺怕冷,所以人們向神轎扔鞭炮驅冷,肉身寒單爺採花臉扮像,頭纒紅巾,只穿紅短褲,手上持榕樹枝葉,以驅散流彈。
比較隆重的活動是行至定點後,肉身寒單爺先向椅轎上的寒單爺神像拜求平安,然後站上椅轎,由轎伕起轎,向商家行禮,由炮手對肉身寒單爺展開鞭炮轟炸。因肉身遭鞭炮轟炸會受傷,因此炮手多由同一團隊成員擔任,減少風險。
炮炸有三種方式,較常見的是「竹竿炮式」,即將幾條「連珠炮」纏繞在竹竿上,點燃後,將猛烈爆炸的竹竿趨前靠近肉身寒單爺,直到竹竿上的鞭炮炸完為止。另一是「排炮式」,即將三、五個「排炮」綑在一起,炮手分散四週,手持數綑排炮,引燃後擲向肉身寒單爺,寒單爺如無法忍受,可以換人擔任。
還有一種「披炮式」,是在肉身寒單爺身上披掛「連珠炮」引爆,現在很少見。
這項活動也有安全顧慮,參觀者應按規定著裝,如長袖長褲、帽子、護目鏡、口罩、耳塞等,以確保安全。
澎湖乞龜
澎湖乞龜的「乞龜」二字,是向神明拜求祥龜之意。早年,農業社會看天吃飯,如農產歉收又逢年關,就十分難過。所以宮廟會在元宵節期間,將庫存米糧製成糕點,印上龜殼壽紋,只要信眾向神明擲筊請示獲准,就可以取回糕點,安度年關。
次年,該信徒如果豐收,須製作龜紋糕點還給神明,由宮廟提供需安度年關的信眾求取。由於乞得糕點者會感謝神恩,返還糕點的重量會大於去年乞得的糕點,所以宮廟提供的糕點年年增加。
如今,百姓生活富裕,龜紋糕點製作日益精緻,並形塑為烏龜模樣。早年的麵粉龜、糯米龜,也演變成精緻的花生龜等,甚至演變成以價金來返還。
澎湖有兩百多座宮廟,乞龜活動由各宮廟自行主辦,並請來「疊米龜師傅」,用小包裝白米堆疊米包龜,一疊數十隻,也會堆出重達上萬臺斤的米包龜,並由縣長開光點睛。各宮廟「輸人不輸陣」,越做越大,還有用數百兩黃金製作的大金龜,價值數千萬元。
苗栗火旁龍
「苗栗火旁龍」的「火旁龍」兩字,是客家話「炸龍」的意思。也就是在元宵節期間,使用大量的鞭炮、蜂炮對著踩街的「祥龍」轟炸,以去舊年迎新年。
依傳統,這項活動包括幾個步驟,首先是正月初九前製作祥龍完成,稱為「糊龍」;隨即為「祥龍點睛」,例如在玉清宮為祥龍開光點睛,祈求上天賜瑞氣於龍身,經遶境護祐眾生;第三是「迎龍」出巡,為地方消災、為居家帶來好運。
第四是「跈龍」,也就是追著祥龍巡行,獲取平安幸福;第五是「火旁龍」,即以鞭炮轟炸舞龍,愈炸愈旺。第六是「化龍返天」,也就是元宵節後,龍隊須返回為祥龍開光點睛的宮廟,送龍神返回天庭。
如今的「苗栗火旁龍」系列活動,包括祥龍點睛、舞龍競技、民俗踩街、火旁龍之夜、化龍返天暨客家特色商品展。其中的重頭戲是火旁龍之夜,有上萬觀眾,十餘至二十支龍隊報名,主辦單位備有兩萬串鞭炮,舞龍競技的同時,以連珠炮炸龍,還有環保鞭炮車助陣,震撼熱鬧無比。
馬祖擺暝
「擺暝」是福州話「排夜」的意思,也就是晚上擺放供品祭神,馬祖擺暝源起於早年的福州農村。當地四鄉宮廟、神明都很多,每逢元宵節,各宮廟會安排神明搭乘神轎拜訪其他宮廟。各宮廟都會陳列豐盛祭品,居民在宮廟或沿街虔誠焚香膜拜,求財求福求平安。
擺暝是馬祖最熱鬧的活動,每年此時,馬祖居民或赴他鄉的遊子會放下手邊工作,全力參與。扛乩時,神轎會左右擺盪,遇到其他神轎時會衝過去並排搖擺,往往幾個神轎靠在一起,據說這是神明之間在對話。
各宮廟「迎神」時間錯開,其中規模最大的北竿「白馬尊王」,在迎神過程中,除了遶境、燃炮、燒元寶之外,家家戶戶為尊王座騎焚燒糧草,稱為「燒馬糧」,希望牠時常載著白馬尊王回來保佑闔家平安。
燒馬糧不是用金爐,而是以磚塊堆疊出數公尺寬的大爐子,除了燒元寶,也在爐邊引燃連珠炮,轎伕會扛著搖擺的神轎踩過連珠炮,爐火興旺、炮聲震撼,帶來高潮。
(點閱次數:568)